
短影音的風格經歷了從「炫技、搞笑、日常記錄」到「劇情化內容」的變化。許多創作者都在推動更具故事性、更有連續性的短影音內容。這一趨勢不僅改變了觀看習慣,也影響了品牌與創作者的內容策略。
微短劇興起,劇情正撬動市場增長

劇情類型的短影音市場持續擴張,以狗血劇情、快速節奏出圈的微短劇,近期在中國市場持續升溫,根據《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》,2024 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預計達到人民幣 504.4 億元,首次超越電影全年總票房 470 億元,成為娛樂產業的最新焦點。
Meta 推廣短影音時,故事或劇情類型的內容特別符合演算法的偏好。劇情化的短影音通常能夠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,進而增加互動,再加上具有吸引力的劇情能夠提高觀看意願,從而提高觀看完成率。因此,創作者和品牌可以嘗試製作具有故事性的短影音,以提高內容的吸引力和傳播效果。
三分鐘熱度,就創造三分鐘經濟

現代人們耐心變短、注意力難集中,「三分鐘熱度」成為內容消費的普遍現象。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喜歡故事,而是希望故事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勾住情緒。現在觀眾習慣「一口氣追完整季影集」的沉浸式體驗。即使是 30 秒的影片,也能有「連續性」的劇情,讓他們願意一支接一支地看下去。
與傳統的短影音(純搞笑、生活分享、舞蹈挑戰)不同,「劇情化」短影音透過完整故事線、鮮明的人設、懸念推進等方式,使觀眾更投入。這樣內容往往帶有強烈的情感投射點,擁有高度共鳴,讓人忍不住看完,甚至期待後續發展。
為什麼芭樂劇情,仍讓人欲罷不能?

一、多巴胺快感:「短時間給你情緒刺激!」
多巴胺是一種讓人感到快樂的神經傳導物質,當人們預期某個行為會帶來「獎勵」時,腦內就會釋放多巴胺。短影音本來就短,每一支影片都是一個小型情緒高潮,而「劇情化」更能放大這種效果。
二、 角色投射與代入感:「這不就是我嗎?」
人們特別容易對自己有共鳴的角色產生情感投入,這就是「角色投射」心理學理論。當短影音裡的角色遭遇困難、突破自我、實現夢想,觀眾會無意識地代入自己,從中獲得情緒上的滿足。
三、信息缺口效應:「好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!」
當人們發現自己「知道的」與「想知道的」之間存在落差時,就會產生強烈好奇心,驅使他們尋找答案。這就是信息缺口效應,也是懸疑小說、連續劇讓人停不下來的原因。品牌可以嘗試不把所有信息一次說完,或是釋出有趣的幕後花絮,讓觀眾自己猜測,產生「腦補效應」,也能間接增加期待值與討論度。
劇情短影音滿是情感共鳴,自然讓粉絲上癮

這股「三分鐘經濟」可以加以拓展到品牌自製短劇,選擇與 KOL / KOC 合作拍攝,打造更貼近粉絲真實生活的社群內容,讓商品成為日常「必需品」。美妝品牌劇情呈現「素人變女神」的強烈轉變,植入口紅、粉底的使用場景,讓觀眾直觀感受「變美」的可能性。再來製造懸念開場,3C 產品可適用「一個手機充滿 1% 電,能做什麼?」的標題吸引觀眾好奇,然後用劇情展示省電模式、快充技術等功能。
當短影音劇情化成為流量密碼,品牌可以將「故事敘事」融入行銷策略,以更自然的方式植入產品與品牌理念。短影音內容製造與消費者生活相符的情境,讓劇中角色與品牌契合,透過情境帶入、角色塑造與情感共鳴,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品牌信息。
Partipost 是亞洲最大網紅行銷平台,目前橫跨亞洲八個市場,歡迎持續關注「社群研救所」、追蹤 @partipost_tw Instagram 社群媒體、加入官方 LINE@ 最前線的社群趨勢 ,最豐富、好玩的內容行銷全在這!
延伸閱讀:2025 IG 新功能一次看完,借勢演算法讓品牌行銷曝光翻倍!
延伸閱讀:IG 貼文 + 音樂,讓內容輕鬆破圈!
延伸閱讀:Instagram 內容格式全盤點:品牌、創作者必備指南!